路径导航: 首页

暴雨洪涝灾害后 如何预防常见传染病?

来源:感染科 作者:段淑红 本页责编:左彦
人阅读

夏季暴雨多,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灾后容易出现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比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甲肝、戊肝等传染病,主要原因是,发生洪涝灾害后,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差、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孳生,再加上个人和食品卫生,就容易患上述肠道传染性疾病。因此,灾后做好肠道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为避免或减少灾后肠道传染病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喝生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或经过处理的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

2、食物要煮熟后食用,食物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餐具要清洁或消毒后使用,不进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不进食生的海产品,不吃腐败变质的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或病死的禽畜,不吃剩饭剩菜及霉变食物。

3、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勤洗手。不随意丢垃圾,洪水后垃圾较多,需要尽快清理及消毒,以减少苍蝇蚊虫、老鼠等大量孳生,传播疾病。

4、注意灭蝇防蚊,可用苍蝇拍、灭蚊器灭蝇灭蚊,食物用防蝇罩遮盖。

5、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的工作人员,可根据专业机构推荐,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灾后需重点关注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及预防 

洪涝灾害后,除重点关注肠道传染病外,还需重点关注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一方面,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肾综合征出血热

要做好卫生及自我防护工作,对于居住的家及工作场所进行灭鼠;妥善保管粮食、食物防止被鼠污染;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做好防鼠灭鼠措施,防止鼠进入室内;不采取人工捣动鼠窝等灭鼠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

7~9月是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季节,受灾地区更是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洪涝灾害后,群众接触疫水机会增加,发病风险增加,汛期发病人数可能会增加。灾区群众要避免接触疫水,对猪等牲畜进行圈养,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活动,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参加抗洪抢险人员,必要时可接种疫苗,或者开展预防性服药。

炭疽

7~9月是炭疽的高发季节,洪灾是动物炭疽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受灾地区存在局部地区炭疽疫情暴发的风险。因此灾区群众要预防炭疽,最重要的措施是不接触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要做到“三不”,即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布鲁氏菌病

接触患病的羊、牛等牲畜时要戴手套、口罩和防水围裙。不喝生奶,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布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出现疑似布病症状应尽快就医,延误治疗可导致慢性化,对身体伤害更大。

血吸虫病

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省份,这些地区抗洪救援人员要特别警惕当地是否有血吸虫病流行,向当地居民或疾病防控机构咨询、了解当地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以及当地水系洪灾期间是否有周边血吸虫病流行区来水。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或可能受血吸虫病流行区来水影响地区,禁止直接饮用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洗手、洗衣等生活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每50公斤饮用水加漂白精0.5克或漂白粉1克。

禁止在流行区自然水体中游泳、戏水、洗手、洗衣等行为,避免接触疫水或者有钉螺分布的水体。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在身体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油膏,持续接触疫水超过油膏中药物有效时间时应再次涂擦药物;在防范高温中暑的前提下,可穿戴不透水的长筒胶靴、裤、手套等防护用具。

如接触疫水时未能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应主动到血防部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接触疫水后如出现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曾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过疫水,尽早诊断和治疗。

临时居住地附近有钉螺分布的小水域和草滩地可用氯硝柳胺进行处理,杀灭尾蚴和钉螺。洪灾期间,尽可能将牛、羊等家畜集中圈养,禁止到有钉螺的区域放牧。人及家畜粪便及时收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流入水中。

洪灾后可能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

由于受凉淋雨或劳累过度,加上灾后人群可能集中安置,人员密集,易通过飞沫或接触方式传播流感、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咽喉不适、流涕或发热等。为了预防这些常见的疾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涉水时要穿戴防水装备,如长筒靴和手套等,注意保暖,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污水或受凉。涉水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干净衣物。

2、集体密集的居住环境尽量勤通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环境定期消杀。

3、饮食起居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随时关注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及时就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