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路径导航: 首页 >> 中医内科>> 科室简介

科室介绍

字号: + - 14

双色球中医科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医内科为主,专科专病特色发展的综合性中医药医疗科室,是我院重点学科,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卫计委国家临床(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二五”中医糖尿病重点专科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重点学科,是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目前下设中医内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外科等四个临床专业科室和中医研究室、中医教研室。设置中医内科2个病区、中医外科1个病区,中医床位达到近60张。中医门诊除传统的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科和中医外科门诊之外,结合医院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相关学科建设资源开设了10个专科特色门诊。

201572913574312.jpg

双色球中医科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医内科为主,专科专病特色发展的综合性中医药医疗科室,是我院重点学科,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卫计委国家临床(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二五”中医糖尿病重点专科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重点学科,是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目前下设中医内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外科等四个临床专业科室和中医研究室、中医教研室。设置中医内科2个病区、中医外科1个病区,中医床位达到近60张。中医门诊除传统的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科和中医外科门诊之外,结合医院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相关学科建设资源开设了10个专科特色门诊。

【学科建设】

我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以提升临床、科研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为核心,将学科建设与医院的长期规划有机结合,规划目标将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学、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药科研条件和环境、一流的中医临床研究队伍的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医内分泌科作为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先后成为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中医内分泌科专科建设单位,中医内分泌科于2013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医院重点学科之一。承担了梳理、验证中医糖尿病诊疗方案和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参与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指南》行业性标准,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防治重大疾病”项目的评审和研究工作,在中医内分泌领域有较大的影响。购置中医专科设备,包括诊断、中药外治、针灸罐疗、牵引推拿、中医光疗、中医电疗、中医磁疗等,设施购置达三百余万元。

医院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建设以肿瘤为特色的学院型品牌医院”的战略目标。开展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成为医院重点发展方向之一,2012年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在我院成立“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今年作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模式改革试点,批准我院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先后开设中西医结合肿瘤门诊,参与临床肿瘤中心多专业会诊,配合临床肿瘤中心在围手术期治疗、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微创治疗基础上,体现中西医综合治疗特色,为肿瘤患者设计最适当、最经济、最全面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大量肿瘤患者得以长期生存,创造了不少医学奇迹,在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成为医院肿瘤学科的特色之一。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与中医治疗相结合,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我院作为首家综合医院“北京市中医治未病中心”,开设了中医亚健康门诊。

【科研成果】

中医内分泌学科和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分别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工作,在基础研究、诊疗方案等方面取得突破,近年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北京市卫生局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自主创新项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发展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项目、首都中医药研究专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北京市属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等专科课题十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校局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

中医教研室分别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卫学院中医教学工作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实习教学任务,承担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曾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先进集体一等奖,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及三等奖各2人次,并成为全国中医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还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研修班》、《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调节的内分泌疾病诊疗进展学习班》、《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治疗肿瘤疾病研修班》等继续医学教育各种学习提高研修班,受到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欢迎。

【专家概况】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学科建设,中医药临床人才梯队结构合理,中医科在职59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正高5人,副高4人,中级22人,初级2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0人,学士学位10人。

获得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荣誉称号多项,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秀临床人才2名,“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1人,首都青年名中医1人,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层次1人,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青年骨干1人,北京市卫生“十、百、千”项目百层次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资助1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学科带头人1人,学科骨干3人。

学术兼职计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糖尿病防治康复促进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编委、《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光明中医》杂志社编委等;另有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2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委2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人、中国糖尿病防治康复促进会理事3人。

科室

姓名

中医科

姜敏

潘国凤

李国菁

杨阿民

周铭

吴欣

何佩珊

郭杨志

中医外科(肛肠)

王振彪

中医正骨按摩科

葛凤麟


【专业特色】

中西协作

医院重视中医工作的发展,2022年5月发布了双色球《双色球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医务处设立专人负责中医工作。在国家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建设中,医院开展了中西医联合查房、中西医联合门诊,中医专人会诊西医科室等中西医协同举措。在医院内积极开展中西医协作的同时,中医科作为项目负责单位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开展了国家级重大疑难病中西医协同临床诊疗工作,形成了院内、院内外中西医协作机制,积累了实施中西医协同机制、开展中西医协同诊疗、中西医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丰富经验。

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术后中医调治及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的中医减毒增效治疗是中医科的两大专业特色。

中医科从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已经五十余年。曾为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中医内分泌科专科建设单位,现为国家临床(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诊疗中心(中医内分泌)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中医专科(中医内分泌)。制定有中医糖尿病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参与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指南》行业性标准制定,在国内中医内分泌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中医肿瘤是医院的专科特色,也是中医科专业特色之一。2012年,北京市中医局授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北京市中西医肿瘤疑难病诊疗中心”。目前,中医科是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肿瘤循证创新联盟单位,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十四五中医重点专科(肿瘤)”并超类建设单位。中医科开设有中西医结合肿瘤门诊,开展了中医牵头的肿瘤MDT,中医在肿瘤围手术期治疗、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微创治疗、靶向治疗的不同阶段全过程积极参与治疗,体现了中西医综合治疗特色,在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1.jpg

【联系方式】

门诊联系电话:010-63926061(护士站) 010-63926060(办公室)

病房联系电话:010-63926516(护士站) 010-63926519(办公室)

科室特色

诊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