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导航: 首页

小儿乳糖不耐受是怎么回事?

来源:儿科 作者:武万水 本页责编:左彦
人阅读

新晋宝妈可能经常会听到一个词——“乳糖不耐受”。那么,乳糖不耐受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表现?应该怎么处理?下面来和大家聊聊这个会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疾病。

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一种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双糖,在人母乳中含量较高。在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糖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参与大脑的发育进程。乳糖在进入体内后,需要乳糖酶将其分解成单糖,之后才可以被吸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摄入的乳糖不能被分解吸收而出现腹泻、腹胀、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称之为乳糖不耐受,其关键是乳糖酶相对或绝对缺乏。

在人体中,乳糖酶与其他双糖酶相比,成熟最晚、含量最低、最易受损、修复最慢。乳糖摄入后,在乳糖消化吸收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肠腔内乳糖浓度的异常升高,过高的乳糖浓度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同时,未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段,肠道内菌群会将乳糖分解为乳酸等有机酸,进一步提高肠腔渗透压,并释放氢气、甲烷等气体,刺激肠道蠕动,加重腹泻,并且出现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

婴儿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呈黄或青绿色、蛋花汤样或稀糊状含气样便,有酸臭味,腹泻次数多少不等,多者可达数十次,重症者甚至出现粘液血便及小肠坏死。而另一方面,急性或慢性腹泻导致肠黏膜受损后,亦可引起乳糖酶生成减少,可继发乳糖不耐受,进一步加重症状。长期乳糖不耐受患儿会演变成迁延性或慢性腹泻,造成营养不良、贫血、骨质疏松等后果。

目前,国内还没有把乳糖酶缺乏的实验室诊断作为必要的诊断依据。临床上多以诊断性去乳糖治疗或添加乳糖酶等试验性诊断治疗方法,观察症状是否好转来诊断或排除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与其临床分型密切相关,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应终身禁食乳糖,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者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乳糖不耐受患儿均需要治疗。若患儿消化道症状不严重,也不影响生长发育,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若症状严重,如腹泻次数较多(4次/日)、体重增加缓慢的新生儿和婴幼儿,需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饮食回避:主要包括低乳糖或去乳糖配方奶喂养,需根据症状轻重来选择哪一种喂养方式。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患儿,需长期应用去乳糖奶粉喂养;对于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者,因其临床症状与进食乳糖的量密切相关,如有严重症状可先应用去乳糖奶粉喂养,待症状缓解后可选用低乳糖配方奶喂养,之后可逐渐增加摄入乳糖量或少量多次以增加乳糖耐受性。

2.适量添加乳糖酶: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在喝奶前或喝奶时加服适量的乳糖酶,改善乳糖不耐受和乳糖不吸收的问题。

3.服用益生菌:益生菌进入人体后,在肠道中分泌β-半乳糖苷酶,改善机体对乳糖的代谢吸收;同时使胃排空速度和肠转运时间减慢,延长小肠内残存乳糖酶消化乳糖的时间,促进乳糖分解吸收;还可加强结肠酵解作用,以此改善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表现。

阅读全文